這是民國時期寧夏一等甲級郵局營業廳的外景原形微縮景觀,門窗上有三個窺鏡,透過這個窺鏡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營業廳里、柜臺內外的場景等。這種窺鏡模型僅1平方米,制作精度高,占地面積小,在全國博物館中是領先使用的!
12月3日,在寧夏郵政博物館,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透過窺鏡去探看,墻上的對聯、屋內的桌椅、郵政柜臺等清晰可見,時空仿佛被拉回到過去,曾經位于老銀川羊肉街口郵政營業廳的情景瞬間再現……
寧夏郵政博物館設于寧夏郵政大樓內,2008年1月16日開館,是全國建成的第二個省級郵政博物館,全區唯一的郵政行業類博物館,現為“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“全國科普教育基地”。博物館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,展陳內容分為古代郵驛、近代郵政、當代郵政、郵票與集郵文化四個展區,并設有珍藏館,系統展現了中國上千年的郵驛歷史和寧夏郵政百余年的發展變遷。走進這樣一個“時光隧道”,如文初一幕,與郵政有關的“寧夏往事”及本土內容格外親切,成了館藏最大看點。
在古代郵驛展區有模擬場景,能看到胸前衣服上寫著“郵”等字符的郵驛人員,坐著羊皮筏子,在湍急河水中運送郵件的情景;仡櫄v史,從元代起,黃河水驛全長達到850余公里,其中寧夏境內已設水驛7站。羊皮筏子作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擺渡工具,雖今天作為運輸工具已被淘汰,但在蘭州和寧夏沙坡頭仍有少量被作為旅游風物保留了下來。讓人不禁慨嘆的是,羊皮筏子承載了幾十代人的勞動、生活、交通的歷史使命,也在郵政運輸史冊上寫下功勞,濃縮了黃河文化數百年來的歷史價值。
在近、現代展區,還有許多回憶寧夏郵政的老照片,如清朝銀川東門的郵運駝隊;曾經的老銀川“一條街,兩棟樓,一個警察看兩頭……”,兩座地標性建筑中,其中一座為百貨大樓,另一座就是郵政大樓;上世紀50年代女郵政投遞員騎著自行車送信件報紙意氣風發的影像;中寧郵政汽車站大門口,人們把這里作為地標性建筑合影的影像……拂過歷史的風塵,這些發黃的黑白照片中,一人一物,都是回憶線索,寫滿了寧夏郵政往事。
在珍藏館,有兩塊直徑15厘米的銅制圓形盤,系西夏時期傳遞文書、命令用的符牌,由上下兩塊套和組成,合符后由使者攜此牌傳遞書信,是反映當時郵驛制度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。
在郵票與集郵文化展區,寧夏題材的郵票也非常引人關注,有賀蘭山巖畫·人面、沙漠綠色等郵票。記者注意到一枚“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紀念郵票”,郵面中,一片綠色的田野上,作為地方風物標志,有紅枸杞點綴在下方。
標簽:寧夏旅游網 寧夏郵政博物館里的寧夏往事
打印